Featured image of post AI 技術導入的盲點:技術進步 vs. 現實期望

AI 技術導入的盲點:技術進步 vs. 現實期望

AI 發展與員工期待存在落差,員工傾向 AI 為協作夥伴,而非取代者。在未來職場,人類需更重視人際關係與判斷能力,而不是資訊處理。

本文將整理史丹佛大學發表的研究論文《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該研究蒐集了來自 1500 名美國員工對 844 項職業任務的偏好資料,再結合 52 名 AI 專家的技術能力評估,建立了名為 WORKBank 的資料庫,顯示職員和專家對職場中各項工作自動化的態度和評價。

他們提出人類主導性量表(HAS)以及 AI 與人類協作的可能性。這些發現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 AI 應如何被設計與導入工作職場,才能真正服務於人類而非取代人。

HAS 是什麼?

過去討論 AI 對工作的影響,往往二分為「能否自動化」。然而,這種簡化忽略了許多工作中需要情境理解、創意判斷與人際互動等面向。因此,該研究團隊提出「人類主導性量表」(Human Agency Scale,HAS),作為工作模式分類的基礎。

HAS 提供一個從 H1 到 H5 的五級尺度,如下圖:

  • H1:AI 可完全獨立完成任務。
  • H2:只需極少人類干預。
  • H3:AI 與人類共同合作,互補產出更佳成果。
  • H4:AI 雖能輔助,但仍需大量人類參與。
  • H5:任務執行必須仰賴人類,AI 僅能扮演支援角色。

圖片來源: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

HAS 的關鍵貢獻在於:它不是以技術導向定義 AI 可以「取代」什麼,而是從人類工作的主導權出發,檢視與 AI 協作的各種模式。這種設計讓企業員工 與行業專家更能更精準評估:AI 在某個工作任務中應該是獨立代理、輔助工具,還是平等夥伴。

人類偏好與 AI 並肩作戰

根據論文調查的結果,45.2% 的職業中,員工希望 AI 擔任「H3:平等夥伴」的角色,也就是人類與 AI 各自發揮強項,共同完成任務。這個比例遠高於 H1(完全自動化)或 H5(完全仰賴人類)的比例,顯示未來職場的理想形態,並非 AI 取代人類,也不是 AI 只能被動協助,而是雙向互補的協同模式

圖片來源: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

這種合作模式下,AI 負責速度與準確性,人類負責判斷與創造。例如:

  • 資訊工程師希望 AI 能協助完成繁雜的測試流程,但仍由人類做最後的品質審查。
  • 生物學家希望 AI 自動分析實驗數據,但結論與應用決策仍由專業人員進行判斷。
  • 設計師願意使用 AI 來協助蒐集靈感與草稿,但強調最終創意必須符合人類期待和使用習慣。

這項傾向也反映在受訪者語音記錄中,例如研究中一位參與者提到:「我希望 AI 像一個有能力的助理,但我不希望它代替我思考。」另一位則說:「我希望能設定我的 AI,就像我訓練我的實習生一樣。」

這些敘述清楚指出:人類傾向於將 AI 當作主動參與的夥伴,而不是被動工具或威脅者。對設計 AI 系統與介面者而言,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設計原則——讓 AI 具有可協作性,而非只專注於效率最大化。

技術做得到,但員工真的想要嗎?

研究發現有 46.1% 的任務,員工表達希望能夠由 AI 完成,尤其集中在重複性高、附加價值低的任務上。

圖片來源: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

然而,研究顯示,即使AI技術已成熟,部分任務仍面臨員工的強烈抵制。若依據員工對AI的接受度與AI當前的能力水準,可將工作任務劃分為四大象限:

  • 綠燈區(高員工意願 × 高 AI 能力):最適合立即導入 AI。
  • 紅燈區(低員工意願 × 高 AI 能力):技術雖成熟,但可能會引發反感。
  • 機會區(高員工意願 × 低 AI 能力):可作為 AI 研發的重點。
  • 低優先區(低員工意願 × 低 AI 能力):暫時不需投入資源。

圖片來源: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

根據統計,Y Combinator 投資中的 41% 新創公司落在「紅燈區」與「低優先區」,反而對「綠燈區」與「機會區」的高價值任務重視不足,顯示目前市場趨勢與員工實際需求的不一致。

圖片來源: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

資訊處理能力退場,人際能力上場

AI 正逐步接手重複性與資訊密集的任務,那麼人類還剩下什麼價值?研究發現,一個重要轉變正在發生:職場對人類的核心期待,正從資訊處理轉向人際與組織能力

具體來說,隨著AI能力提升,過去需專業判斷的高薪任務,如資料分析與報表解讀(紅色的 Analyzing Data or Information),對人類參與的需求降低。相對地,培訓(綠色的 Training and Teaching Others)、激勵與溝通等涉及人際互動的活動,成為未來職場中人類更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圖片來源: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

換句話說,未來競爭力不再是「誰分析資料快」,而是「誰能用 AI 的分析結果,做出對人有意義的決策」。

總結

AI 技術的進步不會停止,人類該如何與它共存,才是更深刻的問題。這項研究提醒我們:AI 若要真正成為職場的助力,必須回應員工對自動化的實際期待、尊重工作中不可取代的人性面,並重視協作而非取代。

  • 人類傾向於將 AI 視為協作夥伴而非取代者:大多數員工希望 AI 能夠扮演「平等夥伴」的角色,與人類共同發揮所長,而非完全自動化或僅作為被動工具。
  • 技術能力與員工意願存在落差:儘管 AI 在許多任務上已具備技術能力,但員工對於 AI 接手某些任務的意願不高,這導致許多 AI 投資未能符合實際工作者的需求。
  • 未來職場的核心技能將轉向人際與組織能力:隨著 AI 逐漸接管重複性高和資訊密集的任務,人類在職場上的價值將更多體現在情境感知、人際互動、協調、激勵和判斷等高階能力上。

參考資料

  1. 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 Auditing Automation and Augmentation Potential across the U.S. Workforce
  2. 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 專案網站
  3. WORKBank
  4. The Fight (The Cricket Match) (1860s)
最後更新 Aug 01, 2025 11:07 UTC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建立
主題 StackJimmy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