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er 基礎的大型語言模型(LLMs)像是 GPT、Claude 和 Gemini 等,越來越常被拿來當作程式開發的助手。你可以讓它寫函數、生成單元測試,甚至幫你除錯。但它真的「懂」程式碼嗎?能不能像人類一樣進行有效的 debug 呢?
本篇文章從工程實務角度,談談目前 LLM 在程式開發,特別是 debug 任務上所面臨的幾個核心限制。這不只是模型還不夠「強」,而是目前技術本身就有一些難以突破的瓶頸。
沒有真正的邏輯推理能力
當我們在 debug 時,通常會思考:這段程式碼的執行結果是什麼?會怎麼影響接下來的流程?這就是邏輯推理的過程。人類能一步步推演,理解程式碼間的相互關係和影響。
現有的大型語言模型是靠大量文字資料學習「語言模式」,它們生成回答的方式更多是基於統計和模式匹配,而不是嚴謹的邏輯推演。換句話說,模型不是真的「理解」程式碼的邏輯,而是「猜」哪段文字最有可能出現。這種缺乏真正推理的能力,使得模型在面對複雜邏輯和跨段關聯時,難以準確找出錯誤。
注意力分配不均,容易忽略關鍵上下文
即使是支援長上下文的模型,例如可以處理十萬 token 的版本,它們的注意力分布仍然是「不平均」的。根據 Stanford 大學於 2023 年發表的論文 《Lost in the Middle: How Language Models Use Long Contexts》 中的研究與實測觀察,模型往往更偏好頭段與尾段的內容,對中間區段的關注力最弱,這種現象也被稱為中間遺忘效應(Middle Drop-off)。
而在 debug 任務中,錯誤的根源常常藏在中段的邏輯細節裡。例如某個變數的初始值在前段定義,中段經過幾次變換,尾段才報錯。如果模型無法「平等」關注整段程式碼,那它很可能看不到關鍵訊息,自然也就很難給出準確的判斷。這也意味著:就算我們把整個檔案餵進去,模型也不一定能真正「看到」錯誤的來龍去脈。
無法像人類一樣理解程式碼的用途與執行過程
或許你會問:「模型不是可以解釋一段程式碼嗎?它不是看懂了嗎?」事實上,模型能解釋程式碼,只表示它記得這段語法或常見用途,但不代表它真的「理解」程式碼的執行過程。這兩者有本質上的不同。
人類工程師在閱讀程式碼時,會在腦中模擬它的執行流程,預測變數的變化、條件分支的走向,甚至預想它在極端輸入下的行為。這是一種動態的理解。
而目前的語言模型是靜態的。它只能看程式碼,無法真正模擬執行。就算搭配編譯器跑出結果,它也只是「知道了答案」,卻無法像人類一樣理解這段程式「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果,或它背後的設計意圖。這使得模型無法有效執行 debug 的工作,因為 debug 的本質是去「還原出錯的過程」,並且找出邏輯的錯誤,最後進行修正。
總結
大型語言模型在程式碼生成的任務上已經展現出強大潛力,但在面對複雜的 debug 任務時,仍有一些重要的限制需要克服。了解這些限制,有助於我們更合理地使用這些工具,並期待未來的技術進步。它有以下三大限制:
- 缺乏真正的邏輯推理能力:模型是靠模式匹配在生成文字,並不具備像人類一樣逐步推演邏輯、理解程式碼之間關係的能力,因此難以處理需要邏輯推理與跨段關聯的錯誤診斷。
- 注意力分配不均:模型容易忽略中段關鍵邏輯,導致錯誤被跳過。
- 無法理解程式碼執行過程:模型即使能解釋程式碼,也無法模擬程式碼的運行來精準 debug。